前几天,一篇名为《11年后,再见巴木玉布木》的新闻刷爆网络,报道中跨越11年的两张对比照片一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一年的春运。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这条新闻在今天激起了无数人的惊喜和回忆。
文章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描述这个画面:“一位年轻母亲背上的巨大行囊压弯了她的身躯,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揽在右臂中的婴孩整洁而温暖。抬头前行的年轻母亲面色红润,一双大眼睛坚定有力。”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记者周科在江西南昌火车站广场的这张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的照片在当年海量的春运照片中十分突出,直击人心,被数百家网站和报纸选用。11年前,看到这张照片,我只是看到了一个在春运大军中一位特殊的人物。11年后,再次回看这张照片同样身为母亲的我更加感同身受,她背后是沉重的家当,胸前是幼小的孩童,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心酸与重担,觉得她很不容易。
11年后再见,身着彝族服饰的巴木玉布木,笑容满面的照片,让人看到了幸福和温暖。记者放下了一个心事,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很欣慰。
这一幕也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山海情》里面的李水花。《山海情》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那些生活在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的人们,在福建-宁夏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吊庄移民”,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走出贫困,建设家园的故事。所谓“吊庄移民”,指的是一家人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开荒种植,再建一个家。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这一幕发生在“吊庄”初期,剧中吊庄移民的家庭如果不够数量供电部门就不给村庄通电,可本该达到60户的金滩村最后偏偏只有59户。就在这个无奈的节骨眼,李水花来到金滩村凑齐了60户家庭,金滩村通上了电。
李水花拉着板车带着丈夫孩子,徒步了七天七夜……看到这一幕时,我和弹幕里面的网友一起落泪了。
巴木玉布木和李水花有太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曾身处贫困当中,最后又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实现脱贫,同时她们又都是“母亲”:一个是“春运母亲”,通过“种烟”盖起新房,收入达到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一个是“吊庄母亲”,通过种植“双孢菇”,后来开店经营,成功实现脱贫致富。
同样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她们,是如何找到脱贫的方式,又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
剧中的李水花能够成功种出双孢菇,离不开凌教授和他们团队的帮助。从在当地研发种菇成功,到动员村民种菇,再到培训和手把手地指导,凌教授带领着李水花和想要脱贫致富的村民们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难,一个个双孢菇在蘑菇棚里漏出了头,努力地伸展着自己白白胖胖的身子,李水花和村民们看到了希望,露出了笑容。
而巴木玉布木的故事也是惊人地相似。据报道中介绍,正当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时候,村干部反复提及的“精准扶贫”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当她发现村里的土地上多出了许多烟叶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后。巴木玉布木了解到一亩烟叶能挣好几千块钱,这不比在外打工差。于是,她与丈夫把家里的6亩地全部改种了烟叶。第一年,因技术不好、经验不足,夫妻俩仅挣了五六千元,但他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第二年,当地扶贫干部上门摸底,送来一张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为扶贫对象。当地烟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是从烟叶种植的各个环节为巴木玉布木夫妇和其他种烟的农民做好技术指导。经过几年来的认真学习和摸索,巴木玉布木夫妇逐渐摸清种植烟叶的“门道”,通过种植烟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水花和巴木玉布木一个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在四川凉山,面对贫困她们都是内心坚定乐观,永远笑对生活和未知的女性,她们不仅展现了如水般柔柔地不断向上涌动的女性力量,也代表了一种希望,预示着我们的生活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她们的故事成为宏大叙事中直指人心的细节光色。
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虽然我们都对“脱贫攻坚”这一宏伟目标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具体、鲜活的故事后,我们才真的理解,它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数字,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和词语,它是真切的发生在这个时代的实实在在的故事和经历。
无论是真实的故事,还是影视剧的细节刻画,都让我们看到了这幅恢弘巨制当中,很多的角色和细节:
有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责任担当的行业和企业以及无数可敬的基层工作者的全心投入;
还包括每一个像水花和巴木玉布木这样和贫困对抗,向命运宣战的艰苦奋斗的村民……
所有的力量心血汇聚起来,才让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想以此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扶贫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春天的来信。”那么在这封信上,每一个参与者,都留下了春天最美的颜色。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