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走进任意一家商店,你都会发现,不只是岁月在变,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快,就连烟民最熟悉的一款大众国民品牌卷烟,不知何时也悄然贴上了新的价签——从8元一跃至13元。
烟价涨的太快,烟民们直呼吃不消,有人唏嘘,有人调侃,更有人在这价格变动的背后找原因。不少人将烟价上涨的根源归结到烟草专卖制度上,甚至有人说,取消烟草专卖制度,烟价就降下来了。
果真如此吗?
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根本不了解烟草专卖制度是怎么回事儿。
我们先来谈谈为什么说取消烟草专卖制度烟价也降不下来的问题。
1997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正式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烟草专卖制度。我国的“烟草专卖”主要有两个立法目的,一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二是维护国家利益。通俗地说,就是守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卷烟产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但卷烟产品的价格,跟烟草专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卷烟产品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税收、成本、市场竞争程度以及政策法规等,税收是最重要的一项。
先说税收。烟草行业是一个高度税负的行业。在中国,烟草行业贡献了大量的税收,这部分税收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形成烟草产品的价格。如果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可能会引入更多的竞争,但这并不意味着烟价就会下降。因为烟草行业的税负可能会保持不变,甚至可能增加,从而抵消掉因竞争带来的降价效应。
为什么说税负可能还会增加呢?这就不得不谈到控烟的压力。随着社会整体健康意识的提升,烟草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控烟挑战。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和压力,品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这些无形中的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大家现在都嫌烟贵,但你去听听“两会”委员这几年都一直是怎么说的?委员们一直坚持不懈地建议提高卷烟价格以达到控烟的效果。所以说,烟税只可能上涨不可能下降,保持现在的水平就很难得了。
另外,全球化的浪潮也在影响着烟草的价格。国际市场的波动,特别是原材料供应链的紧张,都可能导致成本上升。中式卷烟虽然扎根于中国大地,但其原料和辅料的来源却遍布全球。一旦国际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国内烟草价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还不得不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的购买力在逐渐下降。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同样的价格,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值也在减少。因此,卷烟价格上涨,也可以看作是通货膨胀大环境下的一个必然结果。
最后,政策法规也是影响烟草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对烟草产品实行价格管制,这可能会限制烟草产品的价格波动。如果取消烟草专卖制度,可能会改变现有的政策法规,这可能也会对烟草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如果取消烟草专卖的话,外国卷烟肯定也要大量地被放进来,那放进来的话是不是相当于老外还要来分一部分中国的税,烟价势必涨的更高。
如果说真的取消专卖,同时按照现在的管理,限制外烟进入,但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不?
允许自由竞争吗?
价格可以自己定吗?
里面的员工怎么办?
必然出现的结果就是,一旦取消专卖,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时候组成的各个民营烟草公司基本都是从专卖体制中组团出来的,因为他们懂技术、懂行情,懂渠道。外人肯定难以从中分一杯羹的。从其它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去看看,哪个行业从国企走向民企的过程不是这样呢?
我们再来看看烟价是怎么定下来的。
一般来说,香烟有三种价格,调拨价,批发价,零售价。
调拨价是烟厂的出厂价,只有各地市的烟草专卖公司能拿到这个价格。
批发价是烟草专卖公司的价格,只要是有烟草专卖证的零售客户都能拿到这个价格,这个价格在新商盟上面是公开的,一些专业网站上也有,但普通消费者不一定知道。
零售价是零售客户面向消费者的,是消费者掏出真金白银买的价格。
一种香烟的调拨价和批发价是各地中烟工业公司向国家烟草专卖局申报新品时就确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申报价格会根据产品形式,定位,成本等条件确定,行业里也有若干档位。所以有人问零售价格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一言以蔽之,市场供求关系。整体市场供应比如最近一年多低档烟零售价涨的比较快,10块以下的烟很难买,主要原因就是供应量少了,但买的人没减少,烟酒店老板不愁卖,零售价自然水涨船高。至于为什么低档烟供应少了,也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迫于控烟的压力是其中之一。
总而言之,香烟的零售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应量大了,跌破批发价,也就是说零售客户赔本赚吆喝的事也是常有的。比如自去年以来,高端烟市场不景气就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烟民来说,同一款香烟在不同地方买,价格都是差不多的,有时也不完全一样,这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并未对香烟的价格做出限制,不过原则上来说,建议以零售价出售,但也允许零售户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香烟加价可以去烟草专卖局投诉,向当地物价局举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也可以拨打“12313”监管服务热线。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