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起名的地方,要么是水资源丰富,影影绰绰,到处是水的踪迹。要么是因缺水而期盼天降甘露,水乳大地,福泽百姓。总之,以水取名,都有其来历,有其内涵。
宣威市热水镇,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这里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生态宜居、植被丰茂,登上黎山之巅极目远望,宣威东山、会泽大海草山、珠江源旅游风景区尽收眼底;牛栏江支流小江绵延数十里,两岸清秀迤逦,翠竹葱郁;响宗湖、岱海湖、秀水湖、偏桥水库、小干河水库星罗棋布、波光潋滟,湖光山色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热水镇得名,据说源自地热资源丰富,更要紧的是它来自地下,有相对恒定的温度,不仅可促进水稻、莲藕、慈姑、荸荠等水生植物生长,而且用来养鱼、养虾、养鳝、养鳖也得天独厚。还有个说法,前些年,水量充沛,因为积水没有去处,导致整个热水海坝积水较深,十足就是一个大湖泊。只因后来当地群众在政府的带领下疏通了7个落水口,使多余的积水流走,才使几千亩良田得以复耕。
在乌蒙山系黎山脚下有一块方圆数里的盆地,当地人称其为海坝。海坝西向形成了一片水草丰茂的沼泽地。从关营村沿西往山脚走,有一条便道通向海坝南边狭长的丘陵地带,一个村庄依山而建。村北敖园附近视野开阔,田畴纵横,有多个出水点的地下水渗出地表,汇聚成数百平方米的塘坳,塘坳周围沃野连片,曾经是种稻的主产区。这一区域地块松软,水温恒定在30摄氏度左右。每年夏天,这里水草丰茂,水温清凉。高远的蓝天下,到处充满生机,近处草海茫茫,远山依稀可见,山脚村落散布,沟渠曲折迂回。起风时,草甸绿浪翻滚,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景象。和牛羊相伴的还有各种水鸟,尤其是那些胆大的白鹭,有的落在牛背上,有的站到牛角上,它们形成一种互助共生关系,牛一边吃草一边甩动尾巴,惊起的蚂蚱等成了鸟儿们的美食。冬季来临,周围气温下降时,这片沼泽地里雾气升腾,形成白茫茫一片雾海,水雾随风飘曳,变幻莫测,当地人叫它“热水塘”。热水村因热水塘而得名,后又扩展为镇名。
热水镇地处乌蒙山脉中南部,地势自北向南延伸、由东向西倾斜。地形分为山地、盆地,集喀斯特地貌、侵蚀湖盆地貌于一体。“两山两河一梁两海”构成了热水山河的主体骨架。南部黎山屹立,北部光山对峙,中部有红山梁子相隔。其中,黎山为最高峰。
热水全境水流分长江、珠江两系。小江和绿水河属长江水系。小江源于宣威市西泽乡,由西北入境,从西南岔河注入牛栏江。绿水河源于该镇花鱼村小鱼坝,汇入陡沟河后注入窑上海子,再入地下暗河。阿浪河从阿浪白龙洞喷出,由南向北,经小干河村外落入溶洞,再从花鱼洞涌出。属珠江水系的为二道河,源于吉科梁子东南麓,汇入偏桥,再流入北盘江。
热水镇窑上海子,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宣威市最大的时令湖。内有长年湖泊绿茵塘、三塘水、李家洼、鹰窝海子。热水海子,原面积5平方公里。20世纪 70年代,开凿隧道排除大部分积水,改成几千亩良田。
热水境内泉水湖不少,其中著名的是岱海和秀水。岱海水面达23公顷,为宣威市最大的泉水湖。除了山雄水秀之外,更有“一洞出水、一石分流、水分三方、滴水三江”的奇特景观。吉科李子沟村外有一岩洞,泄出之水经一石顶,分流三方东入二道河,汇入北盘江,西进牛栏江,再入金沙江,南归卡朗河,流入南盘江。
而散落在河岸山野的村庄,星星点点,各得其所。热水镇辖区内的不少地名个性鲜明,寓意丰富。陡沟、花鱼、岱海、秧草、营沟……看看这些地名,大多与水有关。花鱼村,村委会驻地花鱼洞,简称花鱼。而且村前有个龙潭,里面有红、黄、白等颜色的各种小鱼。秧草村,村中有一个水塘,水塘里面长满了秧草,从而得名。
这些与水有关的地方,大多在低海拔区。热水的水,灌溉着万顷肥田沃土,这里长出了糖分适中的阳光玫瑰葡萄和车厘子等高端水果,这里还盛产闻名全国的优质烟叶,是亚洲最大的镇级烟叶生产基地,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其经济地位目前无可撼动。有了水的滋养,这里遍地都是高原无公害绿色蔬菜,还有北美冬青红成一片,灯盏花摇曳多姿。
热水集镇所在地关营村,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明朝时期,这里是彝族土司二官的驻地,筑有营垒,设置牌坊,称为二官营。战争年代驻扎在山坡上可俯瞰全营,后来几经演变,和平年代改名为关营。如今的关营更因注重集市贸易、繁荣经济而远近闻名。
热水集镇处在海坝区域,四周群山环绕,黎山和光山之间有一山梁纵贯,东北和西南面被两座环形山围成窑上和关营两个坝子,西南部为丘陵地带,金沙江的支流小江从西南部穿境而过。整个热水镇境内,黎山海拔最高,达2678.2米,岔河海拔最低,仅有1500米。据说黎山密林中过去经常有豹子、野鸡和獐、麂、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出没。
另叙,黎山上还流传着黎山圣母的神奇传说。在神话故事中,黎山老母可以说鼎鼎大名,其名气不亚于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黎山老母又称“骊山老母”或“黎山老姆、黎山圣母”,道号为玉清圣祖紫元君,是道教中的女仙,多以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形象出现,庙宇众多,在民间具有极其广泛的影响力。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