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责任 > 正文

沃野田畴绘新景

2024年05月22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亓鹏等
A+ A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近年来,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认真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积极发挥行业优势,为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注入活力,奋力在江淮大地描绘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1225472_1f60bd1b-d5b0-4dd3-b162-14d0eb3bd853.jpg

(一)

农业强·机艺融合产业旺

本报记者 亓鹏 特约通讯员 张萍 通讯员 丰飞

五月的田野生机盎然,农民辛勤耕耘,农机驰骋沃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立足烟叶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助力帮扶村发展其他适宜产业,通过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让集体经济更强、农民收入更高,不断筑牢新农村发展的基石。

科技加持 稻烟融合

在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的粮烟融合发展示范区,万亩烟苗和稻苗翠绿茁壮,长势喜人。

“这里的田块进行高标准烟田改造后,田间道路、沟渠配套到位,实现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极大地改善了田间作业条件。”安徽省局(公司)驻新龙村第一书记于新生介绍说。

近年来,安徽省局(公司)充分利用行业政策,推动烟叶生产与当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投入帮扶资金推进皖南烟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建立了基本稻烟田规划建设、利用保护、粮烟轮作等机制。

自2005年以来,安徽烟草商业系统累计投入资金12.92亿元,持续完善沟渠、塘坝、机耕路、高标准烟田等基础设施。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科创力量则为新龙村走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新龙村的优质特色烤烟新品种(系)示范展示田,基地管理员徐方正忙着给烤烟新品种浇灌偏心肥。“今年园区继续开展烟草种子繁种田研究,新品种烟苗3月初移栽到田间,长势良好。”徐方正说。

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栽培保障特色。围绕“原料供给市场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的“三化”融合发展战略,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三园一院”(三园,指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鄂皖“黄鹤楼”烟叶高科技示范园和焦甜香产业融合科技园;一院,指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建设运营为抓手,积极搭建工商研农创新平台。

2023年,新龙村共种植烤烟约2234亩,烟农户均纯收入达18万元。随着经营农场化、技术绿色化、全程机械化、设施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应用推广,新龙村成为当地粮烟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1225472_73d88098-ab12-4a66-a6e9-73268c25dd39.jpg

机械助力 高质高效

在江淮大地的农业生产一线,无论是天上飞的植保无人机,还是地上跑的大型拖拉机和移栽机,都是种粮种烟的好帮手。

滁州市定远县拂晓乡红星村地处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烟草部门援建的农机大院里有序停放着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育插秧机等多种农用机械。在农忙时节,这些农用机械为提升作业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距离红星村约100公里的滁州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这里已经形成了雪里蕻集中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

在近3000亩的雪里蕻蔬菜基地,一台拖拉机外挂三人乘坐的移栽机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台移栽机每小时可移栽幼苗3000株。

在新龙村,起垄机、施肥机、打穴机、浇水机、无人机等各式机械一应俱全,帮助烟农轻松开展烟叶移栽、烟田植保等工作。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机艺融合、产业升级。近年来,皖南烟叶公司以机械化推动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升级,制定形成27种在用农机具的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并推广应用,自主研制轻便施肥机等16种新型关键设备,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达100%,平均作业效率提高1.6倍,户均每年减少生产成本约2.5万元。

数字赋能 智慧作业

在皖南烟区,从“三可”烟叶信息化系统到一体化烟叶信息平台,皖南烟叶公司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烟叶生产各环节,从数字化育苗、数字化田管到智慧化烘烤,构建起全新的智慧烟叶生产管理模式。

特别是他们建设运行的基于40万亩电子鱼鳞图的烟叶生产信息系统,包含“目标分解、生产追踪、分级管控、质量检测、烟用设施、基本烟田”六大看板内容,灵敏感知烟叶生产的变与不变。借助“数”“智”之力,数字烟区在皖南正悄然成形。

智慧种烟是安徽烟草商业系统加快数字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225472_e6028a36-1bd4-441e-89cc-27d19cc4ca3d.jpg

在芜湖市湾址区红杨镇兴塘村,烟农除了种烟,还因地制宜建设稻虾智慧农田、水稻智能育秧工场,实现了“一田双收”。在黄山市歙县许村镇塔山村,“歙州香米”品牌已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认定。通过开设抖音直播销售平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安徽省局(公司)着眼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大力支持帮扶村引进与发展产业项目,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产业发展新答卷。

(二)

农村美·“皖”美乡村入画来

本报记者 亓鹏 通讯员 苏丹丹 金鑫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透过无人机镜头俯瞰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新龙村,田地开阔平整,一条条便利的机耕道和水渠贯穿其中……

环境更美了、日子更好了,是包括新龙村在内的安徽烟草商业系统乡村振兴帮扶点的共同写照。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提振村民精气神上下功夫,让帮扶村不仅有仓廪殷实的“丰景”,还有山村蝶变的“风景”。

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基层治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亳州市涡阳县西阳镇太平村,驻村工作队以群众身边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开展房前屋后环境大清理、人居环境大比拼等活动为着力点,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励群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不断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党旗红,乡村美。这样的蜕变,是安徽省局(公司)以党建为引领,发挥驻村帮扶干部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生动写照。

在新龙村,安徽省局(公司)驻村工作队依托“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着力打造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群众参与度不高、治理能力弱等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安徽省局(公司)将定点帮扶作为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将政治过硬、能力突出、作风良好的优秀员工选派到帮扶村。

近年来,安徽烟草商业系统先后派出52名驻村干部。他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开展驻村帮扶,为乡村全面振兴积极贡献烟草力量。

重生态建设宜居家园

生态宜居是衡量乡村振兴内在品质的标准之一。安徽省局(公司)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打造“精品”村,创建“户户是景、村村如画”的宜居家园。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整齐排列的路灯、精美的主题墙绘……走进滁州市定远县拂晓乡红星村,目之所及都是美丽乡村新画卷。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普法文化长廊、垃圾处理站等一应俱全,村民在文化广场悠闲散步、谈笑风生。在滁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帮扶下,红星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宜居,要保护生态,更要为民便民。在安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岳西县白帽镇江河村14户70名村民的吃水难题得到解决,村内主干道也得到了修缮、扩建。

安徽省局(公司)根据帮扶村现状,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修复农村道路13700余米、建设门牌11750个、安装路灯近千盏,直接受益群众9000余人。

育文化助力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安徽省局(公司)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这几年,烟草驻村工作队引导村民们自觉抵制陈规陋习,村里的人情攀比、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少了,友爱、和睦、互助的新风尚越来越浓了。”在听完驻村第一书记的普法课后,太平村村民苏茹说道。

1225472_2ac9d343-0488-40a3-bf2b-487586a6e5f4.jpg

在江河村,驻村工作队争取帮扶项目资金20.9万元,建设了“徽映”普法工作室和法治文化长廊,成立了普法工作队,开设了法律讲堂,不断增强群众的知法、懂法、守法意识。近三年来,他们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15起,民风进一步好转。

如今的乡村,不仅有“颜值”,也更有“气质”。驻村工作队在帮扶村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表彰了一批“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庭院”,持续涵养文明乡风;加强文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义诊入村等种多形式的惠民活动,累计有13000余名村民受益。

一项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汇聚起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正能量,让文明新风更有温度、更有活力。通过内外兼修,安徽烟草商业系统的帮扶村“颜值”与“气质”持续提升,真正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皖”美乡村。

1225472_49d9a1a5-a96c-4e72-a175-dad1dcc792d6.jpg

(三)

农民富·闯出特色致富路

本报记者 亓鹏 通讯员 孙文纪 张璐璐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从滁河之畔的滁州,到满城药香的亳州,至黄梅之乡安庆,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实干热潮。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始终将工作重心放在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上,在协调各方资源、贯通农产品产业链上下功夫,让农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奔头。

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日前,在滁州市定远县拂晓乡红星村,柏正广和十几个工人一起忙着给甜叶菊起苗。红星村受沙质土壤和丘陵地貌影响,作物种植一直受限,但甜叶菊种植在这里却非常适宜。得益于定远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帮助建成的36个甜叶菊育苗大棚,这份产业越来越红火。

在定远县局(营销部)的持续帮扶下,柏正广也由脱贫户变成了致富带头人,不仅年收入增加至十万元以上,还能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共同增收。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尽最大努力解决什么。来这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定远县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德标说。

发展适宜的产业,让红星村尝到了甜头,也让滁州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的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新淮村及附近的其他村庄有近两百户村民种植雪里蕻,总面积达3000多亩。为了进一步拓宽市场,明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积极申请帮扶资金建设了农业综合体展示及电商直播大厅,让当地优质农产品插上“数字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1225472_a31c992b-e844-469f-b5e1-da13b2eb4bab.jpg

“从种到收,不愁管理、不愁销路,大家都有活干、有钱挣,日子有奔头!”当地雪里蕻种植大户孙茂剑笑着说。

让农民走上致富路,产业是基础,带头人是关键。走进位于淮河以北的亳州市涡阳县西阳镇太平村,47岁的村民李守青正在对粮食烘干塔进行养护。

在李守青的合作社内,高大的粮食烘干塔矗立在大院的西北角。“在烟草公司的帮助下,这座粮食烘干塔于2023年建成,是亳州市第一个天然气粮食烘干塔,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心中的‘高科技’。”李守青笑着说。

据介绍,该塔主要用于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除湿烘干,日吞吐量可达300吨。粮食被烘干后就可以马上出售,既解决了阴雨天气晾晒存储难题,也避免了占道晒粮影响交通的问题。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将李守青这样的“能人”引回太平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是涡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距离太平村43公里以外的利辛县汝集镇秦四庙村,是亳州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乡村振兴帮扶点。

1225472_ae53090d-969b-4cd8-87eb-ec61bb65fdc3.jpg

自2021年结对帮扶秦四庙村以来,亳州市局(公司)先后投入42万元建设蔬菜大棚、瓜蒌种植基地,盘活闲置多年的冷库分拣车间。驻村工作队与汝集镇政府筹措6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扩建村级产业园,增加就业岗位150余个,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不足30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65万元。

有别于皖北的太平村、秦四庙村,安庆市岳西县白帽镇江河村位于大别山区,这里群山林立、风景秀美,是远近闻名的种姜大村。

“我们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种小黄姜,以前没有销路,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刘召绩说。

面对价低滞销的难题,安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把解决村民卖姜难问题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到外地学经验、找销路。

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将小黄姜在“邮乐购”网络平台、徽州皖韵“伴山来”农产品网络采购平台上线售卖,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2023年,安庆市局(公司)投入127万余元专项帮扶资金,建成集自动化加工、电商销售于一体的“兴岳农副产品加工厂”及配套项目,对小黄姜进行深加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近15万元。现在,江河村小黄姜已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

鼓足“钱袋子”,过上好日子,阔步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如今,泊岗乡的雪里蕻“丰”景独好、秦四庙村的上海青郁郁葱葱、江河村的小黄姜辛辣香浓……在安徽烟草商业系统的不懈努力下,一条农民特色致富路不断向前铺展。

1225472_aa38e2a7-ea7e-4e02-8567-b84ea8f7691e.jpg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