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业频道 > 正文

深度报道三:旧貌新颜,一条通向未来的坦途

2020年05月22日 来源:云南中烟资讯平台 作者:
A+ A

  群山环抱,沟通阡陌,初夏驰骋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山寨乡村公路,一幅幅美妙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这曾是布朗山寨的真实写照。5年来,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倾情帮扶下,布朗山寨旧貌换新颜,一条条通村畅乡的水泥路犹如白色缎带蜿蜒在群山间,唤醒了隐藏山间的沉睡村落,美了颜值,富了产业,惠了百姓,惊了岁月。

 一条条公路翻山越沟、纵横驰骋,通向远方

未来之路:从羊肠小道到纵横阡陌

  从施甸县城出发,车辆在四大山山脉盘旋一个多小时后,就到达木老元乡政府所在地。

  站在位于集镇安置点的吾巴拓放眼望去,一条长达10.8公里的水泥路翻山越沟、纵横驰骋,把集镇与大地村连通。

  “以前要到对面山头的大地村去,需要翻过山顶才能到达,路程是现在的两倍多不说,还得耗时70分钟。”木老元村党总支书记李有贵指着山对面的大地村说,现在从新修的这条路过去,只需要20分钟就能到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车辆进不来,猪羊销售难。”这曾是布朗山寨的真实写照,就连连接村寨之间的道路也只是羊肠小道。

  今年48岁的李有贵清楚地记得,90年代初期,木老元乡没有通公路,为了给乡里架电,他们不得不到距离乡政府10多公里的羊场那里去抬电杆,架设电线。“通电的那个年代,我们晚上睡觉不知道关灯,不知道触电是什么情况。”李有贵回忆,干旱季节经常会停电,照明很不稳定。

  1997年,木老元乡修通了与外界连接的公路,但交通不便的落后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那个年代,布朗族人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以狩猎为生,经常吃不饱肚子。

  为了改变现状,李有贵在村里带头发展辣椒种植。这一年,由于价格高,李有贵获得了不错的收益。“第二年我就扩大种植面积,但由于路不通,运不出去,大部分辣椒烂在了地里。”李有贵回忆说,那时候要挑到15公里外的卡斯集镇进行交易。

  “要想富,先修路。”90年代末,当时还是木老元村下木老元村民小组组长的李有贵动员大家修路,一家一段硬是修通了连接小组到乡政府的道路。

  直到2015年,云南中烟帮扶施甸县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启动,布朗山寨迎来了春天。

  五年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投入基础设施工程资金2.13亿元,修建村组道路22条,村组道路里程达90多公里。

  一条路可以改变一个村庄,一条路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条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5月17日,采访团来到木老元采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连通着县与乡、乡与乡、村与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带动了产业发展。

太阳能路灯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布朗山寨

  初夏的布朗山寨,从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基本“靠双脚”,到现在的“抬脚上车”;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偏远落后,到如今的畅通无阻。

  交通兴则百业兴。布朗山寨的路通了,疏通了脱贫奔小康的“毛细血管”,为群众打开致富的“山门”。

  夜幕降临,布朗山寨的太阳能路灯犹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布朗山寨。如今,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的同时,开通了电子商务服务站。

生态之路:从刀耕火种到守护青山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的布朗族群众曾一度过着刀耕火种、狩猎的生活,许多村庄被挂在海拔700米至2300米的半山腰。

  “一年到头,我们家家户户的火塘是不熄灭的。”摆榔乡尖山村村民阿学祥证实,山高气温低,布朗族祖祖辈辈养成了烤火的习惯。

  为了保障雨季的烧柴,他们就得在冬季大量砍伐,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要到山上砍柴。”李有贵说。

  随着生活水平和农网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这样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布朗族群众开始使用家电,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

  2015年,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后,实施了安居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五年来,云南中烟先后投入1.88亿元提升生态环境保护。

  眼下,走进布朗山寨,巍巍群山叠翠。“我们实施了安居工程,让布朗族群众搬进新家园住进新房子。”木老元乡党委副书记杨志诚介绍说,搬迁让布朗族群众告别了火塘,守住了绿水青山。

  这几天,天空放晴,森林防火等级偏高,48岁的木老元村水沟脚村民小组护林员阿新怀心理有些不安,他每天11时就开始巡山。

  “我们巡山的同时,要向群众宣传防火知识和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阿新怀告诉记者,他负责守护的山林有500多亩,一个月至少要巡护22天时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山林的同时,布朗族群众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种植了核桃、软籽石榴、沃柑等。

守住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

  地处四大山腹地的木老元乡,立体气候明显。“我们重点打好‘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两张牌,念好一部‘山字经’。”杨志诚表示,全乡将围绕“山下果蔬牛,山上药材羊”实施产业布局。

  五年来,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与木老元乡毗邻的摆榔乡,围绕建设“一个生态旅游圈、二大产业支柱、三大产业分区”脱贫战略,全面推进苹果、蓝莓、软籽石榴两个核心基地和三个示范基地建设。

饮水之路:从竹筒背水到自来水

  “哗哗哗……”临近中午,李玉凤准备做饭。一拧水龙头,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流淌而出。李玉凤是木老元乡集镇安置点——吾巴拓布朗族村民,今年78岁。“我们小时候要用竹筒去背水,一走就是一两公里。”李玉凤回忆,那个年代,身上背着的水会溢出来将衣服打湿,回到家也只剩下半竹筒水。

  “背水艰难是小事,有时还会遇到水源点水量不够的时候。”李玉凤说,小时候,家人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背水。

  为了能喝上水,布朗族群众各自到深山里寻找水源,近一点的要走一两公里山路,远一点的则三四公里。干旱季节,水源点的水枯竭了,只能吃雨季水塘里集的,因为水浑,一年下来要吃下不少泥土。

  “一年一人吃下十个土基。”这是木老元流传着的一句话。

  直到90年代,布朗山寨修通水渠引来山泉水,寨子里也挖了水井。布朗山寨告别了背水挑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下木老元村民小组还有4个水井遗址呢。”李玉凤告诉记者,现在农村的自来水流水量大,大家用水都不用愁了,水好了,做出来的饭都香了。

  2000年,布朗山寨架设了水管,引来了安全之水。2013年,通过实施人饮项目,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保障问题,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农村饮水自来水通水率100%,水质合格率100%。

引来自来水,迎来新生活

  五年来,云南中烟在木老元乡和摆榔乡实施水利项目25个,架设管道80多公里。

  从“喝水难”到“有水喝”,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一处处饮水工程不断在布朗山寨铺开。

  如今,布朗山寨建起了自来水厂,喝上了放心水,水利工程设施逐渐得到完善。

梦想之路:从“放牛郎”到“读书郎”

  在崇山峻岭之间,一栋具有现代气息且建筑色彩具有当地民族底蕴的高大楼房,依山傍水拔地而起。

  从上往下俯瞰,楼房的外观仿佛是一本打开的书,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寄托着布朗儿女步入知识阶梯,飞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想。楼房建筑风格突出少数民族建筑特点,外观主体颜色以土黄色和棕色为基调,从颜色主体元素上寓意了少数民族固有的稳重、朴实、勤劳、助人的品质。这就是木老元乡中烟教育园区——木老元乡民族学校。

木老元乡民族学校拔地而起

  “这里原来是一片坡地。”据普向忠校长介绍,以前,木老元乡有15所学校,教学点分散,其中“一校一师”就有8所,一个学校零星几个孩子,所有年级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好的老师留不下来,教育质量提不起来,孩子辍学率较高。

  2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