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烟桃”齐发力 日子更给力

2021年01月06日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A+ A


段平(左)向村里的乡亲传授桃树修枝技术。(邓楚瑜 摄)


  带上手锯、园丁剪,开着面包车沿村边道路往西行驶几分钟后,一座种满桃树的小山包进入眼帘。“这段时间是桃树修枝剪叉的最佳节令,得抓紧。”元旦刚过,中午时分,段平带着工具来到自家桃园,继续前几天的活计。


  “这些桃树种得早的有7、8年,晚的也有5年多。”冒着凌冽的寒风,段平一边飞快地动着手中的剪刀,一边修剪着枝条,不一会儿,一株桃树便打理完毕。“去年这园桃树卖了6万多元的桃子,最多的一天卖了8000多元。”


  48岁的段平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新哨镇清河村委会清河村。比起种桃树,段平种植烤烟的收入更多。2020年,段平的种烟收入超过了11万元,一家人“烟桃”总收入接近18万元。“要不是靠种烤烟打本,也不可能种下这些桃树。”


  “不种烤烟,家里9口人吃饭都成问题。”忙完手里的活计返回家里,段平71岁的父亲段建明坐在堂屋里烤着火。围着火炉,段建明打开了话匣子。


  段平家里排行老大,下面还有2个弟弟和2个妹妹。段建明说,那时,家里除了5个孩子,还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因为没有多少油水,一家人每个月要吃掉150公斤用玉米面和少许大米掺和的粮食,否则就没力气干活。


  虽然年事已高,但段建明的记忆力仍然很好。


  “家里每年只宰一头猪,腌起来的肉只有来客时才舍得拿出来招待。”段建明说,因为穷,几个孩子是馋着养大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个林场的职工来家里搞调查,老婆煎了几个鸡蛋待客,段平和弟弟妹妹们躲在厨房外闻着香味,一个劲地咽口水。


  吃得不行,住的条件也不好,一家9口人挤在面积不足90平方米的土坯墙、土坯顶的土掌房里,一住就是20多年。


  即便是这样的条件,段建明一家的生活水平当时在村里,已属中上档次。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烟草部门到村里宣传烤烟种植政策,半信半疑中,段建明跟着村里的乡亲们试种了几亩,从此,紧巴的日子有了盼头。


  正当一家人奔着好日子努力的时间,1987年,段建明因胆结石开刀住院,痊愈后很长一段时间干不了重活。无奈之下,读初一不满一个月的段平放弃了学业,回到家里和母亲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


  1992年,段平组建了小家庭,“我看准了,除了种烤烟,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分家的第一年,段平的小家庭有了7000多元种烟收入,第二年扩大种植面积后,收入1万多元。拿着这些钱,段平翻新了家里的厨房,在屋后打了一堵挡墙,又买了一辆3轮摩托车。


  3个儿子出世的时候,依靠种植烤烟,段平的小家庭已不愁温饱,过上了“想吃肉就吃肉的日子”。


  生活富足,手有余钱,段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没有止步。2011年,村里有人从外地带回了一个桃树新品种,试种以后,结出的桃子口感和产量都不错,很有市场前景。和妻子商量以后,段平在自家的山地里分批种下了桃树。


  种桃树不争地,而且管理的时间也不和烤烟冲突,“烤烟是地基,桃树是房子;地基稳,房子才稳”,对于家里目前的“经济结构”,段平打了个比喻。


  “烟桃”齐发力,日子更给力。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弥勒市区买房安了家;二儿子和三儿子是双胞胎,老二在昆明读大二,老三在上海打工,父亲身体硬朗,这样的生活,段平很知足。


  修剪完枝条后,段平还不能闲下来。接下来,他要抓紧时间为桃树施冬肥,“只有养好树,才能多结果”。


  段平热情地邀请大伙儿春节后再来他的桃园看看,那个时候,满山开遍粉红的桃花,“看着就喜庆!”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