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湖北利川: 一片初心为烟农

2024年02月04日 来源:经济网 作者:张小溪、杨秀明
A+ A

在同事眼里,他是技术“专家”;在家人眼里,他是工作“狂人”;在烟农眼里,他是最知心的朋友、最贴心的“亲人”。从入职时的弱冠之年到如今的花甲之年,他躬耕烟草38个春秋,始终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用辛勤汗水、执着与坚守为烟草事业的发展、壮大和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

——他就是湖北省利川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文斗烟叶收购站副站长曾伦高。

1706752092265546.jpg

曾伦高(右一)正在查看烟叶长势情况 向尧供图

致富路上的“领航人”

现年60岁的曾伦高,虽然临近4月退休,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发挥余热。在他身上随处可见工作扎实、一丝不苟、和蔼可亲的秉性,大家都尊称他“老曾”。

1985年,21岁的他被分配到利川县忠路区供销合作社,从事烟麻茶等多种经济技术服务工作。86年烟草改革机构下伸,他正式成为忠路烟草站首批专职烟叶生产技术员,负责偏嵌村等高山地区烟叶生产工作。

偏嵌村平均海拔1300米。在80年代,这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通讯闭塞,走访烟农全靠走路。帆布包、手电筒、笔记本、钢笔等成了曾伦高的标配,其工作难度不言而喻。

“那个年代很艰苦,下乡指导烟农技术都是靠步行,在泥泞的山路上每天要走20多公里。有时候太晚了,就干脆和烟农吃住在一起。”回想起当初的经历,“老曾”侃侃而谈。

初生牛犊不怕虎。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他退缩,凭着一股“闯”劲,他暗下定决心,要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带领烟农走上致富路。随后,他走进烟农中、来回于田间地角搜集详实资料,找准影响烟叶生产的症结,结合高山特殊地理条件,通过自己的生产技术不断总结和探索,率先推广地膜移栽技术,破解了高山地区种植烟叶气候性的技术难题。

功夫不负苦心人。“老曾”用他辛勤的汗水浇开了成功的“花朵”,老百姓种烟积极性高涨,偏嵌村的面积和烟农收入连年递增,80年代少有的“万元户”比比皆是。从此,老百姓走上了烟叶产业的致富路。

贴心服务的“暖心人”

“烟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一定要为烟农做好服务”。这是“老曾”坚守的职业信念,从业38年来,凭借真心付出、贴心服务,他取得了烟农的支持和信任。

为了让烟农种好烟、烤好烟,他几乎每天都要走村入户进行培训指导,从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到采收、烘烤、分级,一个环节也不遗漏,一个细节也不放过,不厌其烦地为烟农答疑解惑、示范指导,常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1998年,“老曾”调至沙溪烟草站担任副站长,沙溪建设村11组有个烟农叫覃发勇,由于技术欠缺,开始种植面积一直在5亩左右,日子过得很拮据。第二年,在“老曾”引导下,覃发勇租了40亩地种植烤烟。为了解决他的技术难题,从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等环节,“老曾”每逢必去,生产场地都留下了他实地指导的身影,无论是在技术上和烟叶质量上,覃发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了当地第一个种植大户。在老曾的“保姆式”指导下,覃发勇终于尝到了种烟的甜头,当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

培养一个带动一组辐射一片。在他的引导下,沙溪乡建设村的种烟积极性被大大带动了起来,整个村由原来的300亩逐步发展成了现在的千亩村,并多次承办烟叶生产重点环节的现场会。

从业38年来,在“老曾”工作过的沙溪、忠路、南坪、汪营、凉务、文斗等乡镇烟区有千百个“覃发勇”,对“老曾”的贴心服务他们记忆犹新,至今嘴里还常念叨:“老曾”真是我们的“暖心人”啊!

开拓创新的“带头人”

“别看老曾年纪比我们大很多,他的新点子却比我们年轻人还要多。”曾经与曾伦高一起在汪营烟站工作的师超钦佩地说。

1706752102240170.jpg

曾伦高(右)正在指导烟农适高打顶 张小溪供图

善于琢磨、勇于创新是老曾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老曾常年坚守在一线,对烟叶生产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每年循环重复的工作而故步自封。他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服务烟农中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思索、积极解决问题,并勇于创新方式方法避免问题再次发生。

2012年,“老曾”在指导生产的时候发现,烟叶扩膜培土环节,需要先扩膜,再来铲土培植,但人工扩膜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及时解决这一问题,老曾和同事们一起讨论,确定了研发工具扩膜的思路,并找来相关器材进行了多轮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烟草地膜专用扩膜器,并在全市烟区进行了推广。扩膜器的推广使用,大幅提高了扩膜速度,工作效率提高200%以上,而且扩膜孔径规范一致,快速精确,既达到了扩膜效果,又降低了劳动轻度,起到了减工降本的作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心里装着烟农,用心解决掉烟农的每一个困难,就会有成就感。”这是“老曾”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38年如一日,扎根烟叶生产一线,守护万亩烟田,也守护烟农的“钱袋子”,体现了一名烟草人的高度责任感,也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老曾’工作敬业,心中永远装着的是烟农。虽然他即将退休离开岗位,但他对工作的执着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留了下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文斗烟草站站长郑成琼如是说。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