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四川冕宁县回坪乡庙高山村王德凯:有情义懂技术的“状元郎”

2019年06月04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马萍
A+ A

  四川省冕宁县回坪乡有种烟农户996户,2018年烟叶种植面积18850亩,交售烟叶50895担,实现种烟收入7564.6万元,户均收入7.59万元。

  回坪乡庙高山村的王德凯就是这些烟农中的一员。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烟,2018年种烟面积60亩,上等烟比例83.24%,售烟收入25万多元。2018年,王德凯被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评为“四川省十大种烟状元”。

  王德凯今年50岁,个子不高、为人憨厚。王德凯家住的还是土房,没有轿车,只有运输使用的一台小型拖拉机。笔者感到疑惑,不禁问他原因。

  “我种了20多年的烟,挣了不少钱,但是我的钱没有投资在享受生活上,我投资在了这里。”王德凯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告诉笔者,“我这么多年种烟挣来的钱,用比较时髦的话说叫‘智力投资、教育投资’。我供了4个大学生出来,他们就是我的骄傲、我的成绩!”

  “怎么?您有4个子女?”

  “我自己家有两个孩子,我妻弟家的两个也在我家里。”

  “您是在帮别人供娃娃啊?”

  “哪家的娃娃不是娃?到了我家就是我的娃!”王德凯说,“我妻弟家经济条件不好,两个侄儿从小就在我家里,吃、穿、用等生活费和学费都是我出。我挣的钱都拿来供他们上学了,他们其中三个读了本科、一个读了专科,老大现在部队、老二在成都工作、老三在河南工作,现在就只有小的还在读书。几个娃娃对我们两口子都很好,希望我们不再辛苦,到他们身边去享享福。”王德凯说这些话时,一脸的自豪。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当初我不种烟,就挣不到钱,根本也供不出这几个娃娃。因此,我对烟草有很深的感情,我是依靠种烟摆脱了贫困。有人说我靠种烟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实不然。娃娃自己争气是一回事,而我却是在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以前家里穷,我没读过几天书……现在,我还要再种些年头的烟,多攒点钱来供我们两口子养老,少给娃娃添拖累。”王德凯的眼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种烟让王德凯供养了4个孩子,烟草公司的帮助更让王德凯深受鼓舞和感动。“最初,我种了2亩地的烟,很累很辛苦,一年下来没有挣到啥钱,媳妇抱怨,我心里也着急。幸亏有烟草公司的帮助,让我种烟有了信心。”回忆起种烟经历,王德凯说。

  王德凯在了解了烟草行业政策的前提下,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他积极参加由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开展的各类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学习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掌握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一系列烟叶生产操作要点;他找到自身的差距与缺陷,把学习内容运用到烟叶生产过程中,在每一个环节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回坪烟站烟技员朱宗林在说起王德凯的时候感慨道:“王德凯文化水平不高,学东西很吃力,经常深夜给我打电话询问《烟叶生产技术手册》中的术语含义、技术要点,非要把他不明白的东西整明白才甘心。”

  随着种烟技术的不断提高,王德凯通过土地流转开始规模化种植烟叶。流转的土地肥力不够,王德凯联系烟草公司将土壤送检化验,进行测土施肥;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不打折扣地将每个技术要求落实到位。同时,他还自编了一段关于种烟经验的顺口溜:“要想烤烟种得好,技术学习是法宝;土地要用农家肥,烟叶成长病虫少;烟田管理要环保,烘烤分级听指导;样样工作做得好,钞票会往你家跑。”

  “他的这段顺口溜是种烟过程的经验总结,接地气、吸引人,我们乐意听、记得住。”同村烟农王文好这样说。

  “2017年,我种了67亩烟,2018年种了60亩,今年也种了60亩。之所以减少了面积,是想把质量提上去。在烟草公司的帮扶指导下,虽然烟叶面积减少了,但对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王德凯说。

  冕宁县局(分公司)烟叶科科长牟宗富说:“王德凯连续几年的种烟亩产值及上等烟比例都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他多次被评为州、县级优秀烟农。在烟叶种植过程中,他生产技术好、配合度高、肯学肯干肯吃苦,给其他烟农树立了榜样。他不以种烟面积取胜,而以种烟质量拔尖,‘种烟状元’称号实至名归。”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