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视点 > 纪录 > 正文

足入烟田生根 心系烟农生情

贵州省烟农增收工作纪实
2020年11月29日 来源:烟草在线摘自中国烟草资讯网 作者:
A+ A

  烟草在线摘自中国烟草资讯网

  “房子从平房变成了现在的小别墅,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房间。”

  “原来只有一辆农用车,现在每家基本标配三辆车,拖拉机、小轿车,还有一辆摩托车,开车去种烟都非常普遍了。”

  “原来路也不好走啊,现在烟路修通了,不用肩挑背驮了。”

  ……

  近年来,全国各大烟区在烟叶收购价格持续提高、投入补贴持续增加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措施助推烟农增收,稳定烟农队伍,贵州省局(公司)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以上的烟农话语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多年的烟叶生产经验,贵州省局(公司)分析得出:从外部环境来看,烟农增收还面临着烟叶收购价格持续提高的空间有限、烟叶生产收购计划增加的空间有限、烟叶等级结构持续提升的空间有限这三个“空间有限”的问题;从产业本身的情况看,也存在着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关键技术有待突破、设施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的瓶颈。面对这些问题,贵州省局(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制度配套、试点先行等多种措施和手段,将烟农增收的工作做到了实处。

  据统计,贵州省烟农收入从2010年的5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1.5亿元,预计今年全省收购烟叶588万担左右,烟农总收入80亿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收购资金73亿元、新技术推广补贴2.1亿元、烟叶结构优化补贴1.2亿元、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补贴3亿元;烟农户均收入6万元左右,较去年增加0.8万元。其中关窍何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烟区——

  规模化种植 专业化服务

  增收,要靠大家,集力量,走规模化;

  增收,要靠制度,用技术,走专业化。

  这两项工作做得都非常出色的烟区,在贵州不得不提遵义市的余庆县。余庆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烟地较为分散,连片集中度不高,烟农土地流转困难、成本高,加上家中外出务工的劳力较多,烟农劳动力投入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烟农的收益。

  “想群众之所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分析了全县情况之后,余庆县公司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选择生态条件好、配套设施齐、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以100亩以上的连片烟地规划烟区,以500亩左右为一个网格,开展技术指导和专业化服务。以余庆县的松烟收购线为例,该收购线共有13个网格,涉及4个村,29个村民组,307户农户,面积7360亩,计划收购烟叶1.89万担。据余庆县局(分公司)副经理蒋石香介绍:在实行网格化管理后,不仅提高了他们新技术推广的到位率,还提高了专业化服务的覆盖率,更解决了烟农土地流转困难的问题。

  据贵州省局(公司)烟叶处介绍,近年来贵州省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种植大户,积极推动山区条件下的规模化种植,全省2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4.1万户、种植面积占57%,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0.6万户、种植面积占18%;户均规模达到17.6亩,较2010年提高了7.7亩。

  而在余庆,烟农的户均规模大多在30亩左右,比全省的户均规模还要上一个台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余庆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对烟农增收提出了“经营烟农”的工作思路,“1户烟农种30亩烟,户均收入10万元”,这是当年提出的目标,而今年平均每户收入10.1万元,比全省高出4万元,规模化种植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据蒋石香介绍,他们将继续秉承打造诚信基地,和谐烟区的理念,将烟农增收的工作继续推进。

  “我今年种了50亩烟,在松烟镇算是种烟规模大一些的,今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6万多元,今年能净剩14万多元。”松烟镇松烟村龙安组的烟农王清武说,王清武有一个7口之家,今年仅种烟的收入他家就能达到人均2万多元,这比当地的人均收入8000元高了一倍还要多。

  能够达到这个收入水平,不得不说贵州省局(公司)下了很大功夫,近年来,他们一直通过创新生产方式,积极推动技术、设施、服务减工,加大机械化作业力度,逐年降低了烟叶生产成本。目前,全省烟叶生产亩均用工21.5个,其中自用工15个,专业化服务用工6.5个,较2010年减少6个左右。

  贵州省局(公司)烟叶处的王世海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家有两个劳动力,最多种10亩烟,像余庆县户均规模达到30亩左右,剩下20亩都要纯靠用工,用工成本就会大大挤占烟农的亩均收入。

  “有了合作社,烟农现在找工人很方便,因为我们有专业化服务队。”余庆县白沙江北烟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通书介绍说,“我们成立合作社的首要目的就是人力资源的整合,这里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烟农,一部分是社会闲散劳动力。你做什么比较有技术和特长,就进我们合作社的哪个服务队,经过我们培训后进入队伍进行专业化服务。”据他介绍,在以前烟农用工都是到社会上去找,社会劳动力就存在竞争问题,尤其是烘烤、采摘的时间段,市场哄抢劳动力,平时每人80~100元/天的费用,集中用工时期就会上涨到120元/天,有时甚至都找不到人。成立了专业化服务队之后,合作社规定服务费用统一80元/天,由作业队长同网格管理员与烟站衔接用工的分配,一切井然有序,从这些年的施行效果看,每一个用工的工时费降了20元。虽然看似工钱降低了,但是由于合作社统筹安排用工,一年四季围绕烟叶生产环节大部分时间都有工可做,专业队员的收入并没有减少。

  创新驱动发展 理念决定脚步

  增收,增的不仅是钱袋子,还要让生活的幸福感也增加起来。看得见的工作易做,因为有经验可循,但看不见的工作难行,因为处处坎坷。

  在松烟镇,白沙水乡的烟农是出了名的,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烟农群体,原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从事烟叶种植10年以上,种植规模在30~100亩,户均收入每年10万余元,烟叶生产季节在原居住地种植烟叶,农闲时在水乡经营乡村特色旅游,每年可增加收益万余元,身为这个特殊的群体令他们非常骄傲,并自称为“两栖烟农”。

  松烟镇邱家湾组的邱小狠今年54岁,20多年的种烟经验让他对身边的变化感触非常深刻,“我的一些在外面经商的朋友常说,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好不好,就看烟农这年赚没赚到钱,他们腰包鼓了,其他市场也繁荣,如果市场疲软,就说明烟农没赚到钱。”由此可见近年来烟农的经济购买力增强,并且烟叶的生产稳定与经济息息相关。

  帮烟农解决了“钱袋子”的问题并没有让贵州省局(公司)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一直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科技应用,提高生产水平,促进提质增效,2014年,全省烟叶每担均价、亩产值、亩收入分别为1189元、2973元、3423元,较2010年分别提高498元、1096元和1465元。

  湄潭县是“中华”卷烟品牌重要原料基地,常年烟叶种植面积6万亩、地膜用量300余吨,加上大棚蔬菜和地膜辣椒、玉米等其他作物,全县每年使用农地膜430吨以上。2015年,为探索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因机制不顺畅、设施不配套、用途不明确等,造成废旧农地膜回收不力、土地“白色污染”逐年加重等问题,湄潭县局(分公司)本着“践行社会责任、实施清洁生产”的原则,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烟用废旧农地膜、卷烟物流配送PE膜回收加工利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这条生产线已经用了一年,效益还不错。”湄潭县局(分公司)副经理黄峰介绍道,继续种烟的农户,烟农交回烟用废旧地膜达60%以上的,烟草部门来年按购进价的40%供应新地膜;烟农交回烟用废旧地膜达不到60%的,烟草部门按购进价供应新地膜。来年不种烟农户的烟用废旧地膜和大农业生产废旧地膜,合作社均按1元/斤回收。同时,对享受政府大农业生产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废旧地膜回收率达不到60%的,政府取消土地流转补贴。废旧农地膜须加工成塑料颗粒后可注塑为其他产品。用他们的话讲,这就是“有限资源,无限利用”。

  烟农与合作社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收益,合作社盈利的60%还可以向烟农社员分红。黄峰算了一笔账:如果合作社直接销售塑料颗粒,全体烟农社员当年可获分红总额约为32万元;如果合作社将塑料颗粒全部生产烟用托盘销售,全体烟农社员当年可获分红总额约为32.5万元;如果合作社将塑料颗粒全部生产塑料框篮销售,全体烟农社员当年可获分红总额约为41万元。

  目前这条生产线就位于湄潭县“石莲·中华”特色烟叶基地单元抄乐片区的兴乐科技园,这里的科技含量可是不容小觑,有主要用于农机演示、农机培训及农机性能测试的农机试验场;还有由遵义市烟草公司与贵州省烟草研究院于2014年合作开发的自动喷雾立体育苗技术大棚;烟后菜培育大棚、与多家科研院所实地探索的“三监一自”管控工作模式等都在这片庄园中。

  “农膜回收是立足于环境保护,‘三监一自’立足于食品安全,烟后菜等综合利用都是服务于烟农增收,在这么重的社会责任下,我们的创新永无止境。”黄峰说。

  利用设施 挖潜效益

  增收,还要补知识,了解市场所需,解决技术瓶颈,搞“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益的。贵州大棚烤烟育苗期为每年的1~5月,6~12月为大棚空闲期,为了切实提高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贵州省局(公司)开展了以烟为主、绿色环保、高效利用,以用促管的综合利用。通过多年探索,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气候、生态环境和大棚种植效益较高的农作物和种植模式。

  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各地采取合作社经营、大户经营、对外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对育苗大棚、密集烤房进行综合利用。如,遵义市凤冈县由合作社利用育苗大棚3.9万平方米,种植有机西瓜、蔬菜,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40万元。遵义龙坪育苗工场172亩育苗大棚进行综合利用时种植花卉,积极分析当地位于贵阳与遵义市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与当地开展“移风易俗”“简易殡葬”等政策的号召,种植菊花等花卉,每年为社员增收800元左右。安顺市引进上海孙桥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种植特色瓜类33亩,产值46.7万元、利润9.1万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