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视点 > 在线观点 > 正文

“稳”与“进”:探讨未来中国烟草的发展脉络

2017年03月23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清水
A+ A

  烟草在线专稿  我们看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在大环境的聚光灯下,展示出了怎样的自我定位和思考。相比较2016年,新年的第一季度即将过去,中国烟草行业整体形式还是趋好的。这证明了国家烟草专卖局决策的正确性。但2017年,在面临仍然严峻的经济困难与改革挑战过程中,如何把握“稳”与“进”,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各级管理者平衡起来,难度较大的一件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我们为什么提倡“稳中求进”?

  在政策高度层面,其实2017年,中国烟草的运行指导思想和国家是一致的,那就是“稳中求进”。这个思想凸显了“稳”,证明高层对于困难的认识更多一些,所以对全局的要求更“稳”。但同样,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调整,其实中国烟草所面临的压力中,有些压力开始松绑,如果能够乘势而“进”,那接下来起码五年内的工作就会好做些。因此,我们说“稳中求进”的思路,着眼的是未来。

  困难来自于哪里?更多的其实源于行业的自身。

  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提速了。因为,在全球经济这个高速公路上,中国已经在超车道跑了很久,前面还剩下一辆叫美国的车,但是这辆车太大,而且收费站还是他家开的,超车他肯定要阴你。所以我们不能心急,要回到正常行驶的道路上来,缓缓图之。中国烟草行业也是如此,经济发展带动消费提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消费提升来源于巨量的消费群体觉醒和提档,但增长的天花板到来之前,这种提升的顶点在哪里,分析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都觉得这样很危险。因此,大家都觉得,不能老想着超速行驶了,回归冷静思考才是正题。

  2016年是回归的转折点,而且来得很快。2016年前,烟草行业主流媒体唱的是国际歌,走的却是轻松路线,毕竟形势一片大好。而2016年之后,这个倒过来了,唱的是依然是国际歌,但本质上却开始自我思考,因为不论是数据还是氛围上,已经不好了。

  为什么?一方面是有些利益相关方对烟草垄断由来已久的不满;另一方面是行业内对无节制增长预期和家长式作风的担忧。如果大家觉得决策层只是在用计算器算增长目标(当然这绝不可能),而不关注跟随者的利益的话,他们就会开始不稳定。这最终也影响了行业决策,因为决策不仅仅定位于大形势,还涉及它的跟随者,如果跟随者都不“稳”了,那决策者也会头痛。毕竟,坐在办公室里是卖不了烟的。

  因此,客观上讲,这一轮行业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因素也很复杂。当前全球层面的经济形势影响挡不住,烟草行业内部也存在问题。那么2017年,“稳中求进”,该“稳”什么?怎么“进”?

  2.“稳”什么?

  (1)“稳”市场。

  2017年的市场压力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随着库存增长到一定量后,就像河坝一样,我们的库存需要一个泄洪期。从大的经济形式上,去年年底国家PPI涨幅5.1已经超过CPI涨幅近3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的通胀压力在变大。成本在提高,但是消费水平的提升赶不上成本的增长,卷烟消费意愿的下降在预期之中。因此,2017年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稳”市场。

  年初,国家局已经调低了销量指标。但伴随着利税硬杠杠的必要性,我们通常的思路是涨卷烟单箱价格。

  但是,如何平衡“量”与“价”的关系也是难题。2017年行业还是要发展的,因此思路是控“量”但不是减量。所谓“控”是因为,很多量已经成为了库存,实际上是我们提前注入市场的。但同样,当前要维持税利,我们的量是能不减少,就不减少,一减少很有可能会带来工业、烟农等上游的崩盘。同样,对于价格的提升方面,控“量”引出价格提升,而价格提升很有可能会带来市场秩序的混乱和地方保护抬头,进而导致部分逆市场化现象,以及价格错乱,劣币驱逐良币,这不是好兆头。所以,2017年我们说要“稳”市场,笔者分析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稳住量,二是稳住价格,这是首要大事。

  另外,关于2016年放开的新品管控,2017年会不会全面收紧,笔者认为应该不会。这是一个产品市场的“泡沫”,但并不是风险最大的“泡沫”,还处在高层可以管控的范围内。因此,2017年,新品还会继续上马。新品增加不代表就会混乱市场,有时候乱世出英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对工业企业来说,当前的情况其实是难得一遇的。

  (2)“稳”成本。

  中国烟草行业的成本来自各个环节。2016年我们听的最多的是精益管理,原因就是行业对于降低成本的渴望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迫切需求了。

  但从整个生态链来说,成本的降低到底应该依托于什么,应该说每个环节都不一样。

  就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部分商业企业学习工业,花费大量精力财力搞ISO9000等各类级标准化和创新,以此来作为降成本的途径,这样的思路到底合不合适,还需要分析。同样,中国烟草行业大量的烟叶收购,能否转化为更加优质的卷烟烟丝和灵活充足的原料供应,也是一个难题。一方面全国防过热,一方面各大烟厂却难以保持卷烟质量,这种成本如何计算,如何解决,老大难,但必须解决。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非烟第三产业。相比较收益来说,部分地方匆匆上马的非烟产业,在2016年暴露了人工成本高企、设施投资闲置、非烟商品积压等问题,但可能这也仅仅是成本的冰山一角。在有些省份,这甚至成为了决策包袱。倾斜非烟产业出现“泡沫”,但逞一时之勇戳破,可能带来更大的破坏,甚至连账上的收益都不存在了,所以如何“稳”住这类沉没成本,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笔者认为, 2017年的重点是稳商业成本,而非工业。商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能再盲目的搞创新、搞非烟,这样风险太大。因此,商业的出发点应该是加强资金管理,限制泡沫扩大。如果未来几年,经济回暖,行业处理这些问题的风险就会变小,可能性也会增加。所以,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建议商业企业现在尽量还是不要再在非烟产业下功夫了。除非能够盈利,不然要考虑卖了。而工业企业一直以来把降本增效放在首位,因此要关注好技改和创新能否转化为实际效益,单支卷烟的成本能否进一步下降。说白了,商业的成本调控空间更大,也存在更多风险,要想“稳”就必须下更多功夫。而工业相对而言,“稳”成本上要做的更好些。

  (3)“稳”队伍。

  队伍问题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从体制上看,中国烟草行业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有目共睹。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员管理的进步是缓慢的、官僚氛围较浓的。这也是很多比较优秀的人留不下来的原因。人员队伍没有活力,天花板打不破,基层梯队积压,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都影响了人的稳定。

  从烟农环节而言,烟叶质量的提升来自优秀的基层烟站人员在烈日下的辛苦指导;从工业企业而言,良好的品控来自优秀的流水线工人目不斜视的操作维护;从商业企业而言,繁荣的市场离不开一线销售人员的辛勤拜访。而据所了解的情况,这些岗位,很少有人能够成为管理层,尤其是成为相应部门的一把手。优秀的人才在蹉跎之后,面临着激情衰退和动力不在。

  收入增长也是个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都被形容为收入优渥。但事实上,优渥的收入限于高层机关,尤其是没有业绩指标的纯管理机关。而这些机关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先将自己的蛋糕切出来,而不是激励优秀基层人员。因此,在工作中,有时就会出现能者多劳累死,闲人轻松愉快的现象。再加上没有上下机关轮岗等岗位设计,造成了烟草行业普遍的“压力传导了,激励没有传导”现象。

  晋升和收入增加是队伍稳定基石。谈理想说定位,离不开生活。2016年,行业收益不稳,成本高位,很多决策者考虑的是降低人力成本,但这个过程执行的并不理想,有些地方还简单停留在节流而非开源上。可以说,如何做好队伍建设,“稳”住那些干活的员工的心,2017年还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引导。

  3.怎么“进”

  我们讲“进”,首先是在“稳”的基础上。现在的形式看来,“稳”的最差成果是维持不变,即“保持两个过万亿”,笔者认为这个目标不难完成,但“进”就需要长考了。

  (1)基层单位管理上“进”。

  这个基层单位包含着烟草行业方方面面。但大而化之的说,还是国家的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简政放权”。

  2000年前那会儿,中国烟草行业的管理层以技术型领导居多,很多领导都是基层烟厂、营销部、分公司上来的,对于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了解的很详细,所以操作起来不显山不漏水,却保持了企业发展。但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和越来越多的管理问题,仅仅依靠技术型很难解决,因此来自机关的纯管理型领导开始增加。纯管理型领导所带来的,是对于政策的精准把握、各方利益的有效协调以及企业运行的规范化。但我们也有担心,因为这一类领导最害怕的是脱离基层,没有基层经验。而如果仅仅是靠纸面上的汇报、说涨就涨的指标量和演讲口才、人员情商就能够跟上领导的节拍,自然也就没人愿意下功夫去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